虽然成本不是用户决策的唯一要素,但大部分情况下依然是最重要和最显性的决策因素。所以,互联网平台通常会借助资本的力量,花未来的钱补贴现在的用户,当平台只有1万的订单密度时,也要假设拥有10万甚至50万的用户密度去匹配相应的资源密度,才能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这是因为订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机分布决定了要保证一定的用户体验,必须要有适当超前的资源分布。这也是平台前期必须烧钱的原因。
在平台规模没有起来之前,无论供应链端还是获客端都还不具有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适当地采用互联网思维,以低价策略实现平台的扩张是赢得资本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如何看待这种扩张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本身不能给用户带来超出以往的体验,从而能够留住用户,那么这种扩张有可能只是一时的繁荣假象,尤其在一些本身并没有网络效应(在一定的区域内,规模越大网络效应越明显)的领域,实现这种非有效积累的扩张,除了能够做出一些数据给投资人看以外,本身其实蕴含很大的风险,比如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思维的滥用和误用,一方面是由于浮躁的创业和投资环境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创业者之间由于竞争而自设的一个“囚徒困境”。在资本驱动的创业项目里面,务虚和务实有时候都很重要,只是创业者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因为过度务虚而在没有实现软着陆之前坠毁在路上。但是在中国的创业环境里面,至少在C轮融资以前,大家可能觉得“量”比“质”重要,因为在一个融资能力可能决定了最终格局的战场里,跑得快的可能就是比瞄的准的要有更大的生存几率。
赢得投资当然重要,但是比赢得投资更重要的是赢得用户,如果平台的扩张本身不能帮助用户做出有效的决策并提供符合预期的质量和体验,那么最后必然也无法赢得投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质量的数量扩张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里的质量不单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而是指平台所创造的供给盘对于用户期望满足的效率和程度而言。有时候,它指的供给的密度,有时候它指的是供给的品质,有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