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禹王庙
南宋始建的“禹王庙”
大禹,炎黄子孙都熟悉,是历代公认的水利事业**。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曾“上会稽,祭大禹,坐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开帝王亲祭之*创,嗣后历代官府和民间祭禹活动历久不衰。
明景泰《寰宇通志》载:原禹王庙“在大别山(即龟山)麓,宋绍熙间(1190—1194),司农少卿张体仁以此地江汉朝宗之会,乃建庙以祀大禹,而以益稷配焉”。而清人胡凤丹在《大别山志》中则说: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司农少卿张体仁督修大别山禹王庙。
两种说法中,建禹王庙的时间虽相距数十年,但都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了。
明朝禹稷行宫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禹王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天启五年(1625年),湖广布政使右参议张元芳为禹稷行宫写了碑记,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
清朝禹稷行宫
清同*三年(1864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改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民间工艺的砖木结构建。此“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后经历百余载风雨和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初,“宫”内文物遗失殆尽,屋面渗漏,木蛀梁朽,墙体倾斜,岌岌可危。
维护修缮
1983年至1984年,武汉市文物管理部门按照“保持现状、**原状”原
则,对禹稷行宫进行大修。精心修葺后的禹稷行宫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殿**立有玻璃钢材质的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匾,还陈列着纪念大禹*水的各种资料。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天井中置一铁鼎;大展廊上方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万世蒙泽”匾,廊柱上镌有书画**刘海粟书写的楹联:
三过家门 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 平成河汉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