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主要作品

2014-10-16来源 : 互联网

王逸,东汉**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参加编修《东观汉纪》,尤擅长文学,所著赋、诔、书、论及杂文21篇,又做《汉诗》123篇,后人将其整理成集,名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辞章句》一种完整地流传下来了。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有载。)哀悼屈原之作《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王叔师集》。《九思》写作时间在汉顺帝时,创作目的,王逸说:“逸与屈原,同土同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禅其辞。” 《九思》在艺术上,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深化主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大约成书于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左右。该书既保存了屈宋及**的楚辞作品,也是《楚辞》*早的完整注本,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楚辞章句》是对《楚辞》的一种注释。而《楚辞》一书是经过战国到东汉较长历史时期中经多人之手陆续编纂成的。景、武二帝之世,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所辑《楚辞》影响较大,成为当时较流行的本子,奠定了《楚辞》一书的基础。元、成二帝之世,经刘向之手增补定型,共为16篇,成为总集之祖。16篇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以上为屈原所作)、《九辩》(宋玉)、《招魂》(屈原作,王逸谓宋玉作)、《大招》(王逸谓屈作,或言景差作)、《惜誓》(贾谊)、《招隐士》(淮南小山)、《七谏》(东方朔)、《哀时命》(严忌)、《九怀》(王褒)、《九叹》(刘向)。王逸以刘向所编定的这一16卷本《楚辞》为底本进行注释,名曰《楚辞章句》。现存《楚辞章句》有17卷,多出王逸作的《九思》1卷,或云王逸本人所增;或谓其子王延寿所为;或说他人所补,而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王逸作《楚辞章句》,先在每篇作品前加上小序,以考其作者和创作时间,简释题意和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再对每篇作品逐句作注,着重词汇的解释。王注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旧说,对《楚辞》中的方言土语亦多能指释。《九章·抽思》以下的诸篇注文,往往隔句用韵,对古韵研究亦颇有价值。王逸以经学思想评论屈原作品,把“讽谏”看做是屈原作品的价值之所在。

据《楚辞章句叙》和《九思叙》所记,王逸之所以作此书,主要是读《楚辞》而伤愍屈厚;又因屈原死后,忠臣贤士读屈作而高其节行,妙其丽雅;还因王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更是因为不满于班固对屈原与《离骚》的评价。

在楚辞热中,从贾谊到司马迁,对屈原和楚辞,都给予了**的评价。不过,由于他们处于**大一统的时代,则对屈原的处世态度提出过异议。贾谊谓“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吊屈原赋》);司马迁也说“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都出入怜惜的口吻。到了两汉之际,杨雄、班固则一反常态,否定屈原精神,尤以班固为甚。

班固虽称屈作“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称屈原为“妙才”。但他对屈原精神则全盘否定。王逸在《离骚章句叙》中曾针锋相对地批驳班固,他指出“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竟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沈’,是亏其(屈原)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并认为屈原的“怨”、“刺”与《诗经》“怨主刺上”同类。符合儒家经义。班固认为《离骚》“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不合“经义”。王逸举《诗经》相类之例,指出《离骚》是“依托五经以立义”。认为符合“经义”。

总之,班固以“经义”否定屈原精神,王逸则以“经义”维护屈原精神。交锋是很尖锐的。但正是这种论争,以及王逸发愤所著《楚辞章句》,使屈原精神更加弘扬光大。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