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主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当地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湖北中心腹地,一眼平川,千里沃野.内有长江、汉水、通顺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具地方风格的汉族戏曲剧种。
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旧称“沔阳花鼓戏”,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据《沔阳州志》载,沔阳花鼓以一种戏曲形式出现在民间艺术舞台上,是在1796——1820年的清代嘉庆年间。沔阳花鼓戏发源于沔阳通顺河一带和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剧种发展的要求,其称谓也三易其名,即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省文化厅又将其改称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5月20日,花鼓戏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