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公交车是认识一座城市的窗口,无论是候车在车上,都可以让你窥探一座城市的面貌;有人说,公交车是深入一座城市的触角,无论是大马路还是小街巷,都可以带你了解一座城市的精髓。
有的人更把公交车升华为人生,“人生就像坐公交车,中间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站,有人坐错车,有人坐过站,有人错过了窗外的风景,有人错过了身边的故事,有人……又有谁能知道陪自己到终点的是谁呢?”
与我们相伴59年,每天运送40万人次,每年行驶的路程可以绕我国陆地国境线约跑3000多个来回,这就是公交车与荆州的亲密关系。
其实,对于很多市民来说,他们对公交车的认识或者更为直接:乘坐公交车可以到达每天生活、学习、工作的目的地;乘坐公交车可以远离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的拥堵;乘坐公交车可以不必为寻找停车位烦恼;乘坐公交车甚至可以让频频到访的雾霾天气放慢脚步……如今的公交车已经远远不止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更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给市民带来便捷的出行,也给城市带来绿色的未来。
从1辆到815辆——荆州公交变迁史
荆州市的公交历史,可追朔至上世纪50年代。在这近60年的历史中,荆州公交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特的风景。
上世纪50年代:仅有一条线路1955年,沙市公交汽车开始试运行,仅有一辆三吨“福特”改装的客车,从沙市刘家场上坡处至江陵老汽车站,称荆沙公共汽车,这辆车也就是如今101路的前身,老1路公交车。老1路公交车线路全长11公里,共13个站,全程票价0.25元,每日往返八九趟,于1956年春节正式通车。
上世纪60年代:公交“国产化”上世纪60年代初,沙市汽车总站在保留原先的“福特”改装客车的同时,又增加了3辆“雪佛兰”改装客车,并将线路进行了延伸,从沙市“洋码头”延伸至西门开元观,全程票价也调整至0.30元。至1965年,湖北省建设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向沙市分配新“武汉牌”汽车,沙市公交逐渐“国产化”,并且车辆逐年增多。
上世纪70年代:自制公交车出炉1968年至1972年,沙市东区逐渐兴办了一些工厂,市内的一批小厂也逐渐往东区扩建,致使市内客流量猛增,为解决车少人多的矛盾,市客车队自制帆布铰接车18辆。
上世纪80年代:帆布铰接车成主力1980年以后,市公用交通不断发展帆布铰接车,使日客流量与车辆数比例有所缓和。至1985年,全市共有营运线路11条,客运公交汽车数量已达108辆,其中帆布铰接车60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线路调整与合并,全市公交运营线路减少至10条,线路全长105公里,网长60公里。1994年,经***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也随之不断升级。到1994年年底,全市共有公交车141辆,运营线路长度96.25公里,客运量达2471万人次。
1997年,市公交总公司购进常州产双层公交两台,投入1路公交线路的运营,自此荆州和许多大城市一样,有了双层公交车(而后因为安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而取消)。 1999年,又购进常州产8米空调车30台,投入公交特1路运营,自此荆州开始有了空调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