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您再来啊!”昨天中午,57岁的冯银芳一边在灶台前忙活招呼客人,一边目送丈夫搀扶着儿子到医院去透析。武昌区自由路52号“银家”便民早点店,到昨天已开张整整3个月。冯银芳是这家店的**,退休后的她和丈夫一起开店做生意。
目的很简单——**为儿子*病。8年来,她一共扯债38万元,为还清这些债务,她和丈夫先后打过6份零工。
壮小伙结婚前突发脑出血
上世纪70年代末,冯银芳从蔡甸奓山老家进城务工,在硚口一米厂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先明。1978年,她随夫落户到了洪山区九峰乡鼓架村。次年底,儿子张冯出生。
1988年,冯银芳竞聘当选村妇联主任一职。丈夫敦厚能干,儿子聪明懂事,生性刚强的她一心扑在工作上。
2006年8月7日,是让冯银芳刻骨铭心的**。那天傍晚,她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还没进家门就被惊慌失措的丈夫拦住,“不好了,张冯出事了!”
儿子早几年到汉阳打工,已经谈好一个对象,准备结婚了。这时候能出什么事?
等夫妻俩连夜赶到汉阳五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看到面色惨白、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的儿子,那一刻冯银芳才傻了。“他从小到大都蛮少生病,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一晕倒就要*救。”医生初步诊断为脑出血,张冯幸运地捡回一条命。
拼死为儿争取一线生机
*救脱险后的张冯被送往同济医院,确诊为脑出血、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病3级。住院仅1个月就用了15万。
冯银芳至今仍记得主*医生的判断——“他就像个卫星,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救活了也很难*好”。
不光外人劝夫妻俩不要再拿*打水漂,连家里的亲戚都开始打退堂鼓。
2006年9月7日,是另一个让冯银芳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上午,冯银芳一家三口乘坐出租车从汉口到武昌,她打算把儿子转入省人民医院继续*疗。车行至长江大桥上,丈夫接到一个电话,言语间支支吾吾,挂了电话又默不作声,过了良久他叫司机往回家的方向开。
“你干什么?不能回去!”冯银芳扯着嗓子喊起来。她心里明白,不去医院儿子就完了。“你们不救他,我就跳江!”说着她伸手去拉车门。*后,丈夫为她的勇气折服,咬牙含泪将儿子送到了医院。
肯借*却不肯要捐款
张冯在省人民医院里住了2个月,每周透析2次,一次就花1000多元。冯银芳和丈夫的工资远远不够,他们只能向亲戚们借*。
张先明是家里的*子,有姐妹四人,加上几个堂兄弟,都不是很宽裕。大家大帮小凑,少的几千,多的上万,四妹妹张细华前后一共借出15万。
每次借大*,都由冯银芳“冲锋陷阵”,她笑言自己“扯得下这个面皮”。当然也有吃闭门羹的时候。她记得,有一个亲戚原本答应借5万,可后来又改口家里要建房子急用*,只能给2000元表表心意。冯银芳说:“解决不了问题,我都没有去拿。”
虽然舍得下面子向亲戚借*,但当村里提议发起募捐时,冯银芳断然拒绝了。“欠自己家里人的*我还得起,但欠村民的人情我怕还不起。”
现任鼓架社区副书记桂正燕印证了冯银芳当时的顾虑。他介绍,8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
村副主任李存烈也记得这件事。他说当时甚至想到过找媒体求助,但看到冯银芳那么要强,话到嘴边也不敢提了。
8年打6份零工还债38万元
自从儿子生病,冯银芳和张先明就没有清闲过**。他们的生活是白天上班、黑夜挣*。8年来他们一共做过6份零工。
鼓架村挨着一片野湖汊子,夏秋时节的夜晚,湖塘里总是闪动两个模糊的人影,那是冯银芳和张先明头戴矿灯在塘里下虾笼。到第二天凌晨3点,两人先到塘里采莲蓬,到了5点再收虾子,虾子按大小分别装进两边的蛇皮袋子里。天亮后,张先明骑着自行车,冯银芳坐在后座上打着手电筒,一起到离村十几公里外的集市卖给贩子。
他们**可以收二三十斤虾,大虾卖5元一斤,中虾卖3元,小虾则放进鱼池里养起来。莲蓬**能收100多斤,每斤卖3元。剩下来的莲蓬,他们经常拿到医院去便宜卖给患者,边陪儿子透析边*点零*。
早些年,夫妻俩每周都有两天凌晨5点出发,用自行车驮着张冯,走半小时到武东坐公交车,再去湖北省武警总医院透析。后来,张冯的爷爷资助了5万元*,家里买过辆面包车,除了帮工地拖货,主要用于载张冯去医院。
冯银芳说,除了做兼职,政府和组织的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市区妇联、计生和民政部门、九峰乡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曾分别慰问。一位市领导还亲手交给她1万元慰问金。2007年在市妇联的关心下,张冯办理了大病医保。每月透析十余次,只需自费1000多元。她退休后村里还为她安排过一份绿化工作,每月工资近2000元。
冯银芳算了笔账,家里欠债*多时达到了38万元。夫妻俩勤扒苦做8年,买的新衣服不超过3件,终于在今年春节把四妹妹张细华的*后一笔5万元借款还了。
张细华谈起哥嫂的辛劳十分感慨。她说,2006年她家刚拆迁,也等*建新房子,但她和丈夫毫不犹豫地借了15万给大哥,那天大嫂说了一句话:“只要我们有能力,首先还你的*。”
一辈子不欠一分*人情账
冯银芳不仅做到了欠债还*,还要求自己不欠一分*人情。
儿子生病后,她虽然拒绝在村里发起募捐,但挡不住领导、同事、村民和邻村妇联姐妹们的关心。多的300元,少的50元,有的只送过水果,她都记在本子上。
在鼓架村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冯银芳的“人情账”。笔记本里有6个页码,分别记着借款、还款和慰问名单,借款的都是至亲,全部打√以示还清,慰问名单里都是远亲和外人,密密麻麻写满了80多个人名,大部分都打了√,表示对方家里有红白喜事她去送过贺礼还过人情。
冯银芳说,一般她都会酌情多送一点,有些还送过两三次。
王秀是鼓架社区的现任妇联主任,三年前她刚进村委会时,冯银芳曾带着她下队开展工作。在王秀的印象里,冯银芳从不抱怨不诉苦,家里事情再多,工作台账都做得很清爽。离开鼓架村之前,她还不忘叮嘱王秀,村里哪家有事记得通知她。
村民熊英用“硬气”来评价这位曾经的妇联主任,“当初我们送她50块*确实不算什么,没想到后来她还礼100元。”
全家齐心挣*给儿换肾
现在冯银芳全家人搬到武昌来只有一个目标——攒*为张冯换肾。
不到20平方米的早点店里,前面是厨房,中间放着两张餐桌,后面的小隔间刚够摆下一张单人床,夫妻俩晚上则睡在客人吃饭的地方。
平日里,他们以卖剩下的粉面为主食,只是张冯的碗里会多出几片牛肉。
每天一有空,冯银芳就给张冯揉腿,只要他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冯银芳就多炒个荤菜,鼓励他站起来。
冯银芳算了笔账,目前她还没做出门道来,平均**净*150元左右,扣除各项开销,一个月下来能存1000元。她希望以后每个月能存2000元,这样她就能排队等肾源了。
对话冯银芳》》》
“欠人情我怕还不起”
一位母亲扯债救重病的儿子,是母爱的升华版。一名退休村干部不欠一分*人情债,更是诚信和自律的体现。冯银芳的精神世界里有哪些原则?
记:你拒绝放弃*疗后,有没有想过以后会过得很辛苦?
冯:我就这一个儿子,坚决不会放弃,讨饭都要救!
记:你认为自己是位好母亲吗?
冯:以前我一心忙工作,都是婆婆和爱人管儿子,我对他又蛮严厉,他肯定认为我不好(笑)。但现在我凡事好好说,关心他每一点进步,他偶尔还会帮我做事咧!
记:你为什么只向亲戚借*,还拒绝捐款?
冯:欠亲戚的*总有**要还的,欠外面的人情我怕还不起。
记:为什么一定要还人情?别人都没指望你还。
冯:我要证明我过得还可以,有能力为儿子*病。
每周张冯都要到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做透析,张冯的父亲张先明守护在病床旁。 记者何晓刚 通讯员王娟 摄
张冯的母亲冯银芳在武昌区自由路52号“银家”便民早点店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