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率领3纵队(附9纵队一个旅)受领攻克宿县的任务。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勘察,作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经一夜激战,全歼守敌12000余人。
后来一些军史**称赞,这一仗在淮海战役中是画龙点睛之笔。陈锡联刻苦学习是有名的。他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向**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他总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
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读书学习。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光荣滋发。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一个。"陈锡联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
每次战役战斗前,他都尽一切可能,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敌情,与一级指挥员研究作战部署甚至战术动作。战斗之后,他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打胜仗多的部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在新的环境、对象条件下搬用过去成功的战法,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陈锡联及时抓住类似教训组织指挥员进行分析,启发大家注意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在解放战争中,他以***提出的**军事原则为指导,**和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