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的军队在城濮(今山东范县)打了一次大战。楚以必胜的优势反而败下阵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漠之战”。
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当时也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它和楚国的关系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前655年,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即后来做了一代**的晋文公)逃离晋国,流亡在外。***后,重耳来到楚国郢都。
成王深知,以重耳的才干,终究有**会返回晋国执掌朝政的,便以会见国君的隆重礼节接待重耳。重耳在楚国度过了一段十分愉快的时光。
不久,重耳受秦穆公之邀,要去秦国。楚成王盛宴给他饯行,席间问他:“公子有朝一日回到晋国,打算拿什么来报谢我呢”重耳直言答道:“楚国这样富庶,什么东西都有,我真不知拿什么报谢大王才好哩!”成王笑了笑,又追问道:“尽管如此,还是请公子说说如何报谢吧”重耳猜透了成王的心,他是想要知道在未来的晋、楚冲突中重耳会持什么态度啊!于是不动声色地答道:“托大王福,我如能回到晋国,以后晋、楚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退避三舍(30里为一舍)。楚军如仍不放过我们,我会左手张弓,右手搭箭,誓与大王**到底。”重耳惊人的回答使在场的楚臣们大为恼怒,成王却十分欣赏,并且更加尊重他的人格了。
第二年春天,重耳果真回国即位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不出几年,晋国在他的*理下,更加强盛了。
公元前633午,楚成王率军攻打宋国。宋与晋交好,求救于晋。晋文公效法楚成王“围许救郑”,发兵攻打楚的附庸曹国、卫国。成王不为所动,继续围攻宋都。晋文公无奈,向齐、秦两国求援;并嘱宋国坚守不降。楚军攻城不下,进退两难。
成王见战事已渐渐对楚不利,当机立断,下令退兵。但那位桀骜不驯的令尹子玉贪恋建功。成王走后,拒不撤兵,挥师北上,去寻晋军决战。战事紧急,成王只好收回成命,增派援军赶赴前线。
楚军气势汹汹地进逼,晋军传令后撤,连退三天。这或许就是晋文公当年允诺的“退避三舍’吧。但从战局上看,晋军难挡楚军锐气,也只能后撤了。
第四天,晋军退到城濮,被楚军迫上。晋文公不胜忧虑。
两军各自安营扎寨。次日清晨,摆开阵势。楚军主帅,那位骄横的子玉并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指着对方的阵营,向左右夸口说:“今天你们就看我怎样收拾这些人吧!”
楚军中、左、右三军,战车约1200乘。晋军中、上、下三军,战车约1000乘。楚强于晋,晋主帅先轸临阵不敢马虎。他再三考虑,决定*先突袭楚方兵力薄弱的右军,打下楚人锐气,再同主力交手。楚帅子玉却并不运筹,一心等着和晋军主力拼杀。
震天的战鼓声拉开了激战的序幕。晋军前阵分开,无数早巳披好虎皮的马拉着战车直奔楚右军而来。楚军战马受惊,四下奔跑,顿时乱了阵脚。将士见状,纷纷弃阵而逃。楚左军主将司马子西大怒,挥军杀向晋上军阵营。晋军佯装退却,诱使楚军深入。一声鼓响,晋上军、中军拼力夹击,楚军大败。指挥中军的令尹于玉失去左右两翼的依托,唯恐陷于重围,赶紧鸣金收兵。
这场激战总共只打了半天,那位夸下海口的令尹于玉,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己的军队就人仰马翻,溃不成军了。
楚军败逃后,晋军住进楚军遗弃的帐篷,休整了三天;利用他们准备犒劳将土的食物,吃喝了三天。
子玉、子西领着残兵败将返回楚国,走近方城时,遇到成王派来的使者。使者对他们说:“大夫要是进城,又怎么向家乡父老交待呢’’子玉长叹一口气;“我们对不起成王,对不起国人,只好引咎自缢了!”于是,子玉自缢身亡。子西则因绳子断绝,掉在地上。恰好又有使者到来,传成王话,叫子玉、子西不要自尽,子西因而得以幸免。
城濮一战,晋文公成了真正的**,楚国却因此大伤元气。
楚军兵强将勇,不论士气、装备、兵力都优于晋军,却败在晋军的手下。细想采,主帅刚愎自用、调度失宜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作为一国之主的楚成王,因为打了几次胜战就失去警惕,迁就手下将帅,以至军令约束不了行动,或许也有推不掉的干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