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上半年,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湖北省荆州市楚故都纪南城内的凤凰山发掘了168号西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
据墓中出土的文字记载,死者名"遂",是古江陵县市阳里人,爵位为五大夫,下[1] 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距发掘出土已有2142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早的一具古尸。
西汉古尸古尸出土时,面部和四肢被棺液染成了绛红色。死者年龄60岁左右,体重52.5公斤,身长1.678米;皮肤肉等软组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都可活动;32颗牙齿章全而牢固,鼻道通畅,但全身的毛发由于棺液的浸泡均已溶解消失。解剖发现,脑膜血管很清晰,脑髓占颅腔五分之四,重970克,12对脑神经几乎都能辨认。内腔各种器官齐全,保存完好。皮下胶原纤维与新鲜组织相当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保存。血型为AB型。死者生前曾患有胆囊炎、胆石症、胸膜炎等疾病。在内脏里还发现有血吸虫、人鞭虫、绦虫和华氏睾吸虫等寄生虫卵。血吸虫卵的发现,与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中查出的血吸虫卵相印证,说明两千多年前,血吸虫病在两湖地区就已流行。
古尸为何历久不腐?据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深埋、密封和棺液抑菌杀菌防腐的结果。深达十米的墓坑,逐层夯结的填土,封闭严密的棺椁,使古尸长期处在缺氧和恒温的稳定环境中。内棺十万毫升含有硫化汞等成份的棺液,具有抑菌和力的作用,更是古尸得以保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具古尸的发现,表明二千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医药、卫生和防腐等技术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补充和发展了马堆一号汉墓女尸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古组织学"和"古病理学"等学科的内容,对于发掘和研究祖国的医学宝库,增添了新的资料。古尸现保存于荆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