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右侧是苏东坡展厅,在展厅里通过大量文字、图书以及微型泥塑图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东坡赤壁”的历史面貌—— 公元1079年7月(北宋元丰2年),身为湖州太守的苏轼因写诗寓物托讽新法(乌台诗案)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被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2年正月,时年45岁的苏轼被押出汴京赴黄州,长子苏迈徒步相随,家眷继续留在南都(即现商丘)。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持躬耕作,扁舟草屐,放浪山水间,与渔杂处。他心胸豁达,与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在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诗歌约220*、词66篇、赋3篇、文约169篇,还有书信288封等大量文学作品。
这段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 出展厅向后,一条红褐砂石的石阶小道蜿蜒而上,径直通向半山腰间的东坡赤壁。远远望去,那大小不等、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亭阁楼榭半隐在翠绿丛中。每级石阶的中部都被磨成了凹陷,由此可见它记录着多少岁月的痕迹。小道的一侧是红褐峭壁,另一侧是用白玉条石砌成的护栏,护栏下面是片片竹林。棵棵翠竹挺拔直上,竹叶在微风轻拂下簌簌作响。象是在热情地招呼游人。 赤壁的正门为方框式结构,“东坡赤壁”四个大字镶嵌在门楣的正上方,一幅“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的对联装点着大门,给人一种典雅肃穆、庄严别致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