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的大理是在六七年前,那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无论是熙攘喧嚣的古城还是在洱海的轮渡都已记忆斑驳,**深刻的印象仅是留给了三道茶里的那道甜茶。
七个小时的*车穿梭于静寂的黑夜,繁星点点,抵达大理时凌晨四点半。
出站口来一阵凉风吹散了脸颊上的热气。站口人山人海里,等待接单生意的司机,拎着行李匆促赶往目的地的旅客,已陆续聚拢的旅游团。
时隔多年,终于又一次来到了这片土地。
喜洲镇让人难忘的两处,一处是淳朴的民风,另一处是当地人家自制的木瓜酿。稻田的主人行走在田野里,背后是积雪皑皑的高山。
到达以后安定在了和舀的一家客栈。毗邻的稻田,一进门的绿藤挤满视野,扶摇而上的第三层的猫,随意进出的屋顶,可以见到青瓦远眺整个田野。
**精心雕琢的古老的白族文化的气息,小到日光影绰的雕纹,大到青顶白墙的屋房,一点一滴散溢出来,细乎其微的点缀里,它呢喃着世事宁静与安稳祥和。
精致与细腻,它可以告诉你。
这儿的敞亮的窗户,一探头能从一头望向另一端的稻田。
二月的风温柔而不凛冽,未成熟的稻穗仍是嫩绿的样子。早晨爬到屋顶有明亮的日光,照射在晾晒的床单上,白花花一片;大雾还没从稻田里退走,远观能望见**一颗伫立在田野里的挺拔的树。
那**午安顿下来后,出发去了附近的生态公园。通往目的地的路两旁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值盛放时节,油亮亮的心又高气也傲,晃来晃去一副不可一世的美态。
马拉着车从一旁踏踏而过,除了小时候所在的老家,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了。
大理是个邂逅的好地方,从这里开始遇见结识了一位一起结伴同行了一段旅程的姐姐,叫*柴。深深被她*自溜出去闯荡的勇气以及不断普及的各路神通给震住。聊起来惊觉她也从浙江那边儿来,离我不能再近。近几年发现世界可爱,原本自己以为毫无瓜葛的两人突然在朋友圈给彼此点了个赞,诸如此类。
*柴给我们拍了张到此一游的照。
那天去的时候已是傍晚,海舌蓄蕴的波光粼粼的闪烁,将沿岸的行人轻轻笼罩。
那晚一起去一家餐馆吃了晚饭。于是知道了木瓜酿这种让我魂牵梦绕的东西。
直到后来跑去把酒店古城的木瓜酿都尝了个遍,或是太酸,或是酒味儿太浓重,总之再也找不到比这里的木瓜酿更好的口感。酸甜适宜只能用“ 入口柔,一线喉”这句广告语来形容它的美妙。
以至于到了夜里无法释怀,辗转反复跑出来去敲店家的门,店家当然早就已经打烊。
以至于第二天临走的清晨再跑去敲店家的门,在还没开始营业的情况下,店主通融地放了我们进来,抱走一瓶黄澄澄的木瓜酿才安安心心的接着赶路。
这天早上早上几近花了半天时间去寻访制作乳扇的过程。
一路走着一路问,微微颤颤地坐了马车,跑到菜市场,尝豆腐,买草鞋,陶陶罐罐,好吃的乳扇冰棒和玫瑰酸奶。敲开当人居民的门,耐心的告诉你,“喜洲镇有一家做乳扇很有名的地方”,然后走出门来指路给你看。
七拐八拐又回到了*初的出发地。
世间有种怪事,兜兜转转四处走一遭,*后发现所期盼徜往的东西一直就在触手可及处,在*不经意的地方。
刻意反而蒙蔽了前行的双眼。
臂如乳扇。
见到它简直从心里升起一种澎湃感。打心里一直企盼了好多年的乳扇。寻常能吃到的,用酸奶和牛奶煮制,然后经过搓揉,晾干,*后成片状售卖。
只是我一直想吃的,它是未经晾干的,所以柔软可爱,所以讨人喜欢,等到把它从一个**的团子搓捏成片皮,用两根细长的筷子支撑好晾干,才是市面上售卖的模样。
制作乳扇的**娘是***教徒。从奶源到成品,她让我们参观了整个制作过程,以及自家圈养的奶牛。
于是在这个镇子了了多年的愿望,还喝到了新鲜浓稠的牛奶。
更怀抱着一瓶木瓜酿。
心情澎湃。
诺邓古村
当初考虑白族村寨诺邓古镇的时候,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在路上耗时太长,曾一度犹豫。
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决心,做上班车就去了。
三个多个小时的车程,来到洱海西部的云龙县城,然后打车进到寨子里。
见到村寨时一路的困意已烟消云散。
世间有这么一块地方,青瓦掩盖,黄泥堆砌,簇拥相挤,踏踏实实屹立在山的半腰,云掩着雾环着,仿佛在一眼望穿的滔滔不绝的千年光阴里。
一代又一代人的白族人,脱离了人世的吵嚷,安憩在这云缭雾绕的深山中,庇佑于五百年的大青树下。
这株大青树扎根在村寨间,位于所居住的客栈旁。它的根系已然破土而出裸露在外,粗壮无比。时间给予了它缓慢成长的力量,五百年的四季轮回,风侵雨打,如今它足以强大。
十分机缘巧合的,打车遇到的司机师傅,是落脚的客栈**娘的亲戚。听她讲所住的这家客栈在整个村寨中所开*早,客栈的主人将寨里的一间老房进行改造,总共只有七间,迄今为止已经营了十五个年头。
踩踏在三百多年的木板上,每一块木板都散溢着古旧的气息,吱吱作响的时候,让人心神恍惚,思绪掺杂其间涤荡到时间之外。
傍晚在一旁的屋里吃完饭,遇到了当下客栈的**娘。头发绾起,穿了一件白族的本地服饰。
有些人见到的便第一眼心生欢喜。
我跑去找她,点了一杯热的牛奶。一旁的书架上有很多新的书还没有拆封,拿了一本翻阅过的,三毛的《雨季不再来》,问是不是可以售卖。
她笑着说这是她自己的,朋友推荐给她的一套书,可以借给我看。
“牛奶加红糖特别好喝,你要不要试试?”
“好啊。”
牛奶加红糖真的很好喝。
暖黄色的光下,端着一大杯热腾腾牛奶。
听她说这个屋里的摆设都是她自己布置的,**有扇窗户因为小插曲自己不太合意。
听她说她只修了一个卫生间在一楼的院子里,并不是每个房间都配备,因为不想破坏老房子的结构。
听她说曾经来了几个半夜一两点还在制造噪音的旅客,那几个人*后进行了不客观的虚假评论。
听她说这里曾经有一个人来住过一年的时间。
听她说当年从寨里出去读书,*终又回到了寨里。
听她说她在寨里遇到了那时从成都来这儿支教的她的先生,后来他留了下来,与她一起经营这家客栈,而她现在青丝挽起,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跑去用她家的中药方子泡脚,出来已是深夜,走在磨得发滑的青石上,任由头顶的灯光将影子拉得老长。
清晨吃完早饭要走了。
舍不得出去逛,在宅院里面四处晃荡,想再多呆些时候。
听见**娘的声音,她在厅堂里坐着,说,宝宝太胖了。我好奇,溜过去见她,两侧坐着她的先生和母亲,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脸蛋儿嘟嘟的,一双眸子汪汪水灵,三个人在讨论孩子断奶的事情。
我笑了这哪里胖啊,我还见过脸颊肉嘟成堆儿的呢。
抬头看到院子里的樱花树,已经冒骨朵儿,零星开了几朵。
**娘的先生说,“再过两天这棵樱树就全开花儿了,到时候会更漂亮。你们应该晚些来,要是在四五月,能看到外面山坡上的山茶花,漫山遍野的。”
诺邓原来称石井门,有着厚重的中国古代盐井文化,是云南五个盐井之一。遗憾的是传闻五月初要开始对村寨进行收费的消息,盐井关闭着并不能够参观。
我们一面庆幸自己来的早,一面又觉得收费措施一旦施行总会有些变味儿的成分。
只是司机大娘说一路进寨的公路是政府筹资修建的,总得有渠道收回成本。
另外因为政府的保护政策,只许在此处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屋,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房屋需要建去别处。
建新房可以,老房子不可毁。
故乡的老房屋由于缺乏保护政策而被不停摧毁,如今回去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兴起旅游业。
可是曾经旧时的屋宇再无法觅寻了,记忆里的味道变了。一个随处可见旅馆而没有景点可供游览的地方,要人们去看什么呢。
政府的政策有多重要,它能够唤醒一心追赶现代文明的民众对历史文化的守望,能够赋予古寨以延续的生命。
千年的历史痕迹,不再坍塌重建去链接现代文明,它可以继续安静的做着远久的梦,沿着古老的历史长河前行。
马久邑 | 世事喧嚣 *你风景如画
之后去过双廊,店铺琳琅满目,一路上都很热闹,熙熙攘攘,或多或少都有些商业化,不是很原汁原味,然而景致也十分漂亮。
石崖上的花苞零零散散的开始伸展,一路上吃个虾饼,啃几根紫色的萝卜,混迹在人群里也游荡了一整天。
*后一个抵达的地方叫马久邑,坐落在洱海西岸,在众多人尽皆知的名胜中,是个不很出名的小地方。
那天到的时候,安顿下来已是傍晚,街道上人影稀疏,出门能一眼望到视野尽头微微呈弧度的海平面,波光粼粼的海域上还留有大片的晚霞。
空气里淡淡飘着咸湿的海味儿,细风掀起骑行而过的情侣的发丝。
疾行中,一不小心就邂逅了这个春天。
马久邑有大片的湿地,湿地中簇拥生长的树林成为这儿的地标,任你怎么拍都美得令人艳羡。
“风景如画”,再没有比这四个字的词语更能贴切地描绘出这里的美了,因为真的太美了,油画一般的世界, 每一处细节的纹理都如同羽翼,细腻且精致,每一株树都拥有自己的倒影,每一条浅溪都曲折往复,甚至飘落的树叶都蛊惑人心。
伟大的造物主所拥有的创造力,罕见且惊泣鬼神,悄无声息藏匿于在循规蹈矩的世界里。
一路在空旷的道路上走走停停,也能见到在晴日的穹宇下宽阔的田野,天气很好,云聚合起来形成了一座桥。
大清早出来的公路旁,已有画家摆好了画板在作画,一旁摆着一幅在风干的作品,无垠的水域上寥寥投映着几株树的倒影,向世人阐述着万物沉睡的黎明时分。
清早的低温和劲疾的烈风,这位老人已经在这里很久了。
处境再恶劣,也依然会有固执的灵魂无法止住对世间的热切与渴望,不顾一切去追逐心中的徜往。
见到洱海的夜景,不同的视角和方位,都能饱览不一样的景致。
我记得入夜通明的灯*从湖岸边连结,通向海平线的另一侧,那时行走在夜色里,有擦过耳畔的呢喃的风,和湖水涨潮时轻轻卷来拍打在脚下的浪潮。
夜晚九十点洱海岸边的烧烤店,烧烤串,玫瑰酿和葡萄酒。
让我想起喜洲镇的木瓜酿。
想起去年夏天去日本的旅行,深夜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和朋友溜进居酒屋,茶泡饭和杏仁布丁,天妇罗和烧酒。
然而这里的夜晚和日本很不同。日本七八点商业街就已经齐齐关门,逛不了商场,连跑去摩天轮上看东京城的夜景也要掐着时间,街道上没有什么行人,过往车辆寥寥无几,安静成一片。日本人懂得享受,乐于生活,上班晚下班早,早晨九十点多才会看到大批白衬衫,西装裤,兢兢业业的上班族领着手提包,成群结队的过马路,下了班就回家,分秒不耽搁。
在这里看到的是深夜烧烤店依旧生意*爆,**娘拎着几大盒的烧烤来来回回往周围的酒店里跑,只要有生意,店铺一直不打烊。
我无法说明究竟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更好。
也或许是因为喜欢在熙攘的夜里穿梭在依旧拥挤的街头,漫无目的步行十多二十公里,去吃当地特色小吃,大排档,去融入摩肩接踵的人群;
又或者也喜欢夜晚安静的街道,夏日的夜风,潮湿的空气,一时兴起跑去便利店买上抹茶冰淇淋和关东煮,又或者去居酒屋坐着吃上一顿夜宵。
层次不齐的美好,应该是生活馈赠的。
*后的行程里还是去了一趟大理古城。在各个小村庄和油菜花堆里行进,一路阳光明媚。
穿着当地的服饰,编个发,装装本地人,肆无忌惮的到处瞎跑,没有人会觉得突兀。
关于大理古城,其实不管它有多商业化,我也依旧很喜欢它。想起很多年前还很小的时候,跟父亲第一次来,夜晚水池里斑斓五彩的霓虹灯,门前敲打银镯子的店家,至今依然有。
一路上稀奇古怪的东西层出不穷。
还有一个摆摊的老爷子,说自己卖来自世界各地的石头。五颜六色,形状特异,串上一根绳子陈列在铺了绒布的木板上,一边给游人看一边讲解石头的来历。
自踏进古城开始就情绪高涨地找乳扇,特别好吃的乳扇,永远不会过度甜腻或寡淡,每到一个摊点就忍不住去买。和关西的抹茶冰淇淋一样让人惦念到心尖儿上。
一根细竹棍串上,味道很香,里外蘸了玫瑰糖,入口的味道美妙得令人发指。
回去的夜里迷了会儿路,在无边际的黑暗里晕头转向误入广阔的稻田,远眺的时候发现了大理的白族三塔,披闪着暖黄色的灯*矗立在田野的另一边。
那时候所有的声音消弭了,就像你仿佛能感受到与世界的隔离,却又回归于大地的怀抱,身体还在,灵魂早已融入了整个天地。
尾声
也有之前去观周城的扎染,无意间进到一家扎染工艺世代相传的白族人家,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幽默的中年人,是教授扎染的老师。
听他一点一点讲解扎染的过程。
臂如“扎”与“染”,是制作成品必要的两个过程。染蓝色的布匹,要用自家种植的板蓝根浸染,反复浸泡、晾晒,再浸泡、再晾晒,一遍接一遍的反复;
如果染布之前再用各类手法将布匹扎好,用木桶里的板蓝根液浸染一段时间,所扎的地方便会留白,不同的扎法会出现形状不一的留白,成为布匹的花纹,所谓“扎”。
手工扎染不比现代的机器,总要耗时耗力去完成,因而它里面所倾注的扎染师的心血,以至于成为一件艺术品,是机器的批量生产无法比拟的。
结语
大致整理完了大理的三篇纪行,觉得回忆和经历一点一滴汇聚起来,费很大的力气也写不完。我们对一个地方一些事物了解永远都不够深刻,因而越是心怀好奇就越能够深入其中去探寻美好。
谢谢阅读,愿能够将这些琐碎的感想分享给正在阅读的你们,也希望能有一天这些探寻者们能够亲身去经历一场又一场属于自己的美好,无论年轻,亦或垂暮,愿永怀赤子之心,对自己初心不忘,对世界迎之以热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