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重阳节的来历

2015-10-10来源 : 互联网

2015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zhūyú)节”、“菊花节”、“祝寿节”、“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的来历

关子重阳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古人认为,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个位数中*大,所以古人以“九” 为*髙;而且夏历九月九日月并阳,两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做重阳节。有人认为,这种说法的形成还与魏文帝曹丕的解释密切相关。曹丕《九日巧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故以亨宴髙会,其实,练合后人的研究,重阳节的真正来源应该和从远古**传说时代到目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先民习俗——九月庆和九月祭以及先民天神互通的原始信仰与*神崇拜有紧密联系。

一是上古的九月庆典习俗。对于农耕社会来讲,农历九月农事基本完毕,因此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往往将丰年庆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动安排在九月。《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并且说“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獀马”。可见在季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先民普遍存在着飨天帝、祭恩祖等岁时活动,而且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还被统*者加以条令化和典章化。由于这是一种丰年庆祝活动,所以九月庆典习俗明显带有酒神狂欢的色彩和特点,有着人量娱乐内容(“祭神”、“飨帝”、“田猎”、“野宴”等)。后人普遍认为汉代以后九九重阳节的野宴、饮酒、歌舞等习俗即源于先秦的九月庆典。除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外,古匈奴族、高山族和壮族都有着多样的九月庆典活动,其中高山族阿芙人和壮族的九月节庆活动还一直延续至今。

二是先秦的*神死亡崇拜。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非常崇拜*和*神。先民把一颗亮度很强的恒星——心宿二星看是*神的化身,称其“大*”或“大辰”、“心” (即天文学的“天蝎座α星”),并把它当做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通过观察“大*”出没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由于其具有划分季节的作用,传说在四千多年前的颛顼时代,就设立了*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恒星。由于“大*”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为“九月内*”,“内”是隐入的意思,“内*”指“大*”星隐入,意味着肃杀冬季的来临。由于先民御寒能力有限,加上冬季食物不足,许多人会在严寒中死去。*神的暂时“死亡”意味着妖恶横行,意味着许多人即将死亡,所以古人称之为“阳九之厄”。因此人们在九月举办各种仪式来祭奠*神祈求保佑。我们今天己无从知道当时祭奠仪式的具体情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仪式在先秦时期应该会很普遍。如今江南部分地因还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这应该是古代九月祭祀“大*”习俗的流传。先秦的这种*神死亡崇拜是后来重阳节求“长生”、“消灾避邪”等习俗的主要来源,因此有人把重阳节也称做死亡节,把它和三月三(复活节)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看对应的关系,构成了一组特定的节日系统。所以,东晋《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而在巫术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创造一些带有象征性的习俗来达到避邪消厄的目的,其中*便于流传的是佩俗和食俗。而这正是后世重阳节诸多食俗和佩俗的源头。

三是上古的天神互通信仰和登高习俗。古人爱好登高,但它显然不同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个人情怀,也不同于现代人理解的娱乐或健身活动。远古人们爱好登高,这和他们的天神观念有看紧密的联系。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一开始是相通的,人与神可以互相来往。这个观念直到近代还广为流传。龚內珍《定庵续集》卷二《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古人认为天地相通是有一定途径的,而这个途径只能是自然物:一是高山,一是大树。以高山为天梯,见于《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肇山、登葆山、灵山等,其中*著名者自然是昆仑山,因此昆仑山在上古**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树为天梯,则不多,只有《山海经,海内南经》及《淮南子·地形训》所记之建木。《山海经·海内南经》谓“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苉”;晋郭璞为《山海经·海外南经》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由此可见,为通天升仙而登高应该是先民的重要习俗或原始信仰。

这些习俗大概在先秦二三百年前形成了重阳节。在这一点上,先秦楚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首先创立了“重阳”这一概念,而且人体上确定了“重阳”的日期。屈原在《远游》中说:“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集重阳入帝宫”的诗句,是“重阳”二字首次见诸于文字。“旬始”指的“太白星”,因此“重阳”无疑指的是一种天象或是指这个天象出现的时间。由于“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屈原来到了*德“炎神” 的地方,“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南疑”就是“九嶷山”。由于受到祖先告诚,“祝融戒而跸御兮”,屈原再去往北方“腾告鸾鸟迎宓妃”。从接受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在屈原时代,在重阳这样一个重人的祭祀期间,登高拜谒先祖祝融应该是当时楚人能够普遍认知的行为,《远游》一诗只是将其形象化了而己。

此外,屈原《离骚》中还前无古人地提到了后世重阳节两种重要习俗。一是茱萸用于配饰。《离骚》说“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榝”就是指茱萸,因其气味强烈而用来装饰。二是以菊入馔。《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而这无疑是中国*早“以菊入馔”的说法。这两点无疑是后来重阳节饮菊花酒、吃菊花饼、佩戴茱萸习俗的*早文字记载。因此说,虽然没有确切文字表明楚人何时将重阳节定在九月九日,但由楚人将重阳节确立在九月九日的可能性是*大的。当然,在这个确立过程中,先秦人们的阴阳象数逻辑观念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说,至少在秦灭楚国之前二三百年(公元前4世纪前)重阳节就己经基本定形了。

标签: 重阳节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