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条鳝鱼”曾名“竹节鳝鱼”,相传清朝道光年间在沙市就已出名。其肉外酥内嫩,色泽金黄透明,味道酸甜醇厚,因表皮皱似蛇条,故名为“皮条鳝鱼”,为佐酒佳肴。
做法讲究,尤重*功技法。活鳝鱼宰杀、洗净后,切成条状、擦精糊上浆,用三道不同温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挂上糖醋黄汁,这样做出的皮条鳝鱼,形似皱皮蛇条,色泽金黄透明,外酥脆,内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据《食品科技》1982年纪的第11期中“香飘海峡两岸的皮条鳝鱼”一文介绍:据说在1829年(道光八年)一个名叫朱才哲(湖北监利县)的人,赴台湾宜兰县任县令,上任不久,就碰上了“拱界虫”一案。
所谓拱界虫即是鳝鱼,台湾人当时尚不知鳝鱼可食,因台湾稻田里鳝鱼多,常因拱穿田埂,造成水土流失,引起老百姓之间的纠纷。朱县令在审理此案时,做了十几桌酒席,每桌头道菜就是沙市的“皮条鳝鱼”,让原告和被告一起品尝。因此,当地百姓吃后,明白了“拱界虫”可食,而且可用以烹调出美味佳肴,大饱口福,一时纠纷顿息。
此后,当地人也纷纷吃起“拱界虫”来。为了争生意,一些餐馆还特地的请朱大人的家厨去传艺,于是沙市佳肴“皮条鳝鱼”便在台湾扎根,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