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司门口为**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布政司主管*粮户籍,
户部巷某商家招牌--江城无罟拍摄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20世纪40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味道美,享誉三镇。解放初期,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餐馆“收编”,名声渐渐沉寂。
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户部巷做早点养家糊口,从而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名小吃。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1990年,谢氏面窝传人重操旧业,**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重新在户部巷安家。
这是户部巷兴盛的起点。从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汉,一有机会,隔江隔水也要来此“过早”,一条长不过150米、宽不过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顾,终年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