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襄樊,阅历少的人大抵对这个地方都不太熟悉,但提起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想必连小孩子都是知道的了。诸葛亮结庐隐居的地方叫隆中,就在湖北省襄樊市以西十余公里处的群山之中。
国人的情结,凡是名人,那么他生长,活动过的地方,在他身后便成了名胜古迹,和奇山秀水一样,引得无数后来人来拜谒,游览,凭吊,题诗。“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苏轼诗)。襄樊的隆中当然也不例外,甚至还弄得南阳,襄阳两个地方为争谁是诸葛亮的茅庐所在地而大动干戈。不过这场干戈没有流血,只不过口水战罢了,争夺的结果却很奇特,便是留下了一幅**传诵的名联:身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何苦辩襄阳南阳。
后世崇敬诸葛亮,一是因为他的才智,二是因为他的忠义,而这二者在他身上又相辅相成,**连系,所以他便成了神的化身。“一体君臣祭祀同”和皇帝同在一个庙堂,受万世千秋之景仰。
诸葛亮二十八岁便提出了三分**的精辟**看法,而且只用了十余年的时间便让他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未出茅庐,已定三分**”。纵观古今,生怕也仅有诸葛亮一人了。至于他之后的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妙计,七擒七纵等等事迹,只是是这个大智慧光环上的一些亮点陪衬罢了。
再说诸葛亮的忠义,中国人自古迄今很重这个义字,义是对朋友的诚信,义是对自己许诺的兑现。诸葛亮为了刘备的隆中三顾之恩,白帝托孤之重,二十六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直至病死五丈原。与其说是为了他的**理想,不如说是为了答谢刘备这个知己。“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隆**庐堂前的这幅对联堪称深刻地写出了诸葛亮的忠义之心,绝代之才。
人生于世,有三种诱惑*难抵抗:*财,权力,美色,而诸葛亮全挡住了.他在给后主刘禅的遗表中说:“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可见他是不贪财的.至于权力,虽说诸葛亮官至丞相,为天子相父,但要是能再更一步面南背北,居九五之尊岂不更佳。并且刘备临终前都放话给他了:“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他仍然抵抗住了,并且一心一意地辅佐那个烂泥浮不上墙的后主阿斗.诸葛亮的老婆叫黄月英,“其貌甚陋”,但不论史书,还是民间谣传,人们均未听说过他的风流诽闻。